發布時間:2018-07-18 10:44 來源:豫都網 我要投稿
圃田澤今貌
藍色粗線指的現鄭系循是,圃田澤將作為環城生態水系循環工程重要一環,州東州環為城市河渠提供循環水源。環旁環工
圃田澤泵站泵房正在建設此為效果圖
圃田澤,將鄭西臨鄭州,爾雅十藪,鄭有圃田,左傳曰原圃,源自鄭州,入八里河,流入中牟境為大澤。——《中牟縣志》
□記者劉瑞朝文許俊文攝影
核心提示|湖水泱泱,春草芊芊,漁歌欸乃,農夫耕田。已經消失的圃田澤,不僅是鄭州老八景之一,也是上古時期天下九澤之一。滄海桑田,借由賈魯河綜合治理工程,一個全新的圃田澤濕地,已經出現在鄭州的新東五環旁邊。
它既是鄭州市區與中牟之間的一塊濕地,也是環城生態水系循環工程的起點。未來,鄭州市區所有河渠內的河水,流到賈魯河后,將匯入圃田澤,然后通過提水泵站和輸水管道的提升,回到城市各條河渠的上游,重新開始順流而下。通過這樣的循環往復,鄭州每年將節約下9000萬立方米的生態景觀用水。
【重現】八百多畝湖水面圃田新澤現人間
春分次日,暖風拂蕩。沿商都路與萬三公路交叉口向北,道路東側,土方如嶺蔓延。這里是七里河與賈魯河交匯之處。穿過一二十米高的土嶺后,視線瞬間開闊,一個波光粼粼的湖泊,出現在記者眼前。
這片湖泊面積不小,粗略計算有幾百畝。清風徐來,水波翻涌,湖心有島,島上的林木還在孕著春色。沿湖的小路還未全部完工,已有垂釣者靜坐湖邊,在暖人的陽光下,等待魚來咬鉤。
湖泊四周,栽植的楊柳擺動著柔條,大葉女貞靜立著,碎花點綴著,雜草散布著。站在湖邊向東望,水面氤氳,遠處是前幾天剛剛通車的箜篌橋。
這個罕為人知的湖泊,隨著箜篌橋的開通,從幕后走到了臺前。
藪澤平鋪嫩帶煙,偶經酥雨倍芊綿。
年年占得春風早,懷古重吟甫草篇。
這首七言絕句吟詠的正是作為鄭州八景之一的圃田春草。如今,在花開草長鶯飛燕舞的季節,在鄭州的新東五環東側,新的圃田澤已經初具規模。
賈魯河綜合治理工程建管局相關負責人說,從上帝視角來俯瞰這片水域,便是另一番意味了。圃田澤的設計,利用賈魯河與七里河匯合口處的地形,并和下游賈魯河生態治理工程布置相結合,整體如一柄“如意”,匯合口為“如意”的頭,賈魯河為“如意”的柄。
他們對匯合口及賈魯河、七里河進行擴挖,形成了一片濕地型湖泊。工程位于賈魯河以西、萬三公路以東的區域,占地面積605畝,完建蓄水后,總水面面積可達875畝,其中新開挖的水面有375畝,賈魯河及七里河水面500畝。
【古貌】大澤波撼鄭州城天下九澤居其中
歷史上的圃田澤,要比現在的闊大得多。
晚唐詩人羅隱曾有一首詩寫到圃田澤,“吹臺高倚圃田東,此去軺車事不同”,而里面的吹臺,即是開封的知名景觀古吹臺。以此來看,圃田澤的東邊界已抵達如今的開封境內。
圃田澤是如何形成的?又是如何逐漸萎縮,最終消失不見的?
據載,上古時期,中原地區洪水泛濫。中牟與鄭州之間,地勢低洼,蓄積了一個很大的湖泊。
傳說大禹在勘察地形時,將這片水域命名為圃田澤,并列為天下九澤之一。
這個大澤,在《詩經》中也風光過一回。《詩經·車攻》篇有句:“我車既攻,我馬既同,四牡龐龐,駕言徂東。田車既好,四牡孔阜,東有甫草,駕言行狩。”
《墨子》一書也寫到此事,“周宣王會諸侯而田于圃,車數萬乘”。作為西周中興之主,周宣王行獵圃田澤,不是為了單純打獵,其實是為了會合諸侯,重建周王朝的威儀。
不過,到了戰國時期,圃田澤水面收縮,河道淤積嚴重,導致水流不暢。
那個在《孟子》里開篇直呼孟子為老頭兒的梁惠王,重新疏浚加寬了河道,并引黃河水入渠,將圃田澤變成一個巨大的滯洪區。隨著黃河泥沙的沉淀,水位的下降,圃田澤漸漸被分為數十個小湖泊。
從梁惠王引黃河水入渠的那刻起,圃田澤消失的命運便注定了。雖然歷朝歷代都對渠水河道進行疏浚,但黃河每年還是將大量泥沙輸入圃田澤,致使其地勢越來越高。一些原本是注入圃田澤的河流,紛紛選擇改道,水源的嚴重缺乏,又加速了圃田澤的萎縮。
【變遷】黃河淤泥縮水面曾經滄海成平原
歷史上的圃田澤具體在什么方位?究竟是因何消失不見的?
記者了解到,由于圃田澤位于鄭州與中牟之間,《鄭縣志》與《中牟縣志》對之均有描述。
《鄭縣志》上有載:“圃田澤在州東三十里鋪,水草叢聚,潮河流至此曰龍須河,東西五十里,南北二十六里,西限長城,東極官渡,高者可耕,洼者成匯。今為澤者八,若東澤西澤之類,為陂者三十有六,若大灰小灰之類,其實一圃田澤耳。”
《中牟縣志》的記載,稍有區別:“圃田澤,西臨鄭州,爾雅十藪,鄭有圃田,左傳曰原圃,源自鄭州,入八里河,流入中牟境為大澤。”
由此可以判定,圃田澤在鄭州與中牟之間。《鄭縣志》中的“西限長城,東極官渡”,是說東西跨度,西起魏國修筑的防御秦國侵略的長城,東到中牟官渡。如今的八百多畝水面,和縣志里的記載相比,可謂是小巫見大巫。
《水經注·卷二十二》曾專門提到圃田澤:“東西四十許里,南北二十許里,中有沙岡,上下二十四浦,津流徑通,淵潭相接。”該書也證明了當時圃田澤的一個景象。“水盛則北注,渠溢則南播”,書中的這句話,點明了圃田澤當時的作用是黃河水系與淮河水系的一個巨大調蓄池。
兩個縣志所記載的已經至少是明清時代的圃田澤了。當時的圃田澤規模雖然仍較為可觀,但水位明顯已經淺了,圃田澤已成為一片由若干大小陂塘組成的沼澤洼地。清代以后,這里逐漸被墾為農田。
【新生】優化環境調氣候環城水系做起點
曾經的圃田澤,是鄭州到中牟間的一景。旅途之中的人,能看到湖面浩瀚,水鳥翻飛。唐代詩人趙暇送朋友歸鄭州,作有詩云:風消滎澤凍,雨靜圃田沙。兩個大澤的水波浩蕩,于此可見一斑。
“已見松柏摧為薪,更聞桑田變成海。”圃田澤湮沒在歷史深處,曾經煙波浩渺之處,已經是中牟的綠博組團,而鄭州的新東五環,也南北縱貫而過。賈魯河治理工程的開建,使消失在歷史中的圃田澤,再一次出現在世人面前。賈魯河綜合治理工程監管局上述人士說,目前圃田澤正在進行一些收尾工程的建設,預計到今年6月份,將通過竣工驗收。
圃田澤生態工程的建設,可為鄭州市白沙園區、中牟綠博文化產業園區、中牟新城區居民營造新型的旅游休閑空間,能有效改善目前鄭州周邊的生態環境。數百畝的湖面,不僅能提高居民的生存環境,還能調節區域性水平衡和小氣候,從而提高圃田澤周邊規劃區的環境質量,改善白沙組團以及鄭東新區周邊的城市環境質量。
不僅如此,未來的圃田澤,將作為環城生態水系循環工程的重要一環,為城市河渠提供源源不斷的循環水源。就在如今的圃田澤西側,圃田澤提水泵站工程正在建設當中。將來,從賈魯河上游過來的水源,將有相當一部分進入圃田澤濕地,隨后通過管道進入提水泵站。通過圃田澤和潮河的兩級泵站及輸水管道,這部分水將被依次提至花馬溝、潮河、十七里河、十八里河、熊兒河、金水河等河道上游,作為其生態景觀用水。
【循環】循環往復景觀水年均節約近億噸
鄭州的生態水系建設,早在2006年就展開了。目前,圍繞水資源的循序高效利用,初步形成了市區河道生態用水南北兩部分供水的格局,邙山提灌站通過生態水系輸水工程向南部的金水河、熊兒河、十八里河、十七里河、潮河等河道供水,花園口提灌站通過引黃補源工程向北部的東風渠、賈魯河、魏河、索須河、龍湖供水。
與此同時,鄭州市先后實施了牛口峪引黃工程、石佛沉砂池至鄭州西區生態供水工程等水源工程。其中,牛口峪引黃工程被列入我省A類重點建設項目名單,工程規劃年引黃河水總量為8505萬立方米,最大引水流量為15立方米/秒。除了滿足生活、灌溉用水外,該工程所引的黃河水將作為生態用水,直接補給到城市上游,而這些黃河水順流而至賈魯河后,將流入圃田澤,開始它們的循環之旅。
鄭州是一個缺水的城市,多年平均降水量633.3毫米,年平均水資源總量13.23億立方米。鄭州市水務局相關人士說,鄭州多年人均水資源量不足全省人均水資源量的二分之一,更是不足全國人均水資源量的十分之一。按照國際公認標準,鄭州屬于嚴重缺水地區,是水源性缺水和水質性缺水并存的城市。
如今,鄭州主要有南水北調和黃河水兩大水源。南水北調水量指標5.4億立方米/年,黃河取水指標4.2億立方米/年。隨著城市框架的拉大和人口規模的增長,無論是生活生產用水,還是生態景觀用水,都將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。環城生態水系循環工程,將大大節約鄭州有限的用水指標。
“整個水系循環工程,每年可以用2000萬立方米的水,通過不斷循環,達到1.1億立方米水面的效果,每年可節約9000萬立方米的生態用水。”鄭州潤城水利工程有限公司經理郭小月說,這樣的水系循環利用,鄭州在全國是第一個。
【八景】曾經八景今何在物換星移幾度秋
圃田澤的存在,成就了圃田春草的景觀。而圃田春草,也成為鄭州的老八景。所謂八景,形成于明清,毀壞于近現代,如今幾乎都已湮滅無存了。
古塔晴云:開元寺中舍利塔,古色古香,高聳入云。遺跡在今市第一人民醫院附近,塔名開元寺舍利塔,毀于抗日戰爭時期。
圃田春草:圃田澤畔,芳草連天,湖面浩大,綠意蔥蘢。位于鄭州與中牟之間,今已無存。
梅峰遠眺:登梅峰遠眺,遠近群山皆在眼底,高低地形盡入眼中。遺跡在今鄭州西南30多里梅山。
汴河新柳:汴河之畔,柳樹成行,春風吹來,青翠悅目。遺跡位于鄭州北郊,汴河即賈魯河。如今正是柳樹新時,走在河渠之畔,處處皆是此景。
鳳臺荷香:鳳凰臺上看荷塘,盛夏花香撲鼻,令人心曠神怡。遺跡在今鳳凰臺村。
龍崗雪霽:雪落龍崗,天地一白,清幽空闊,如詩如畫。遺跡在今鄭州南郊。
海寺晨鐘:海棠寺里,香火繚繞,晨鐘暮鼓,響徹層林。遺跡在今黃河路與南陽路交叉口附近海灘寺。
卦臺仙境:登臨卦臺之地,人已不在,仙風猶存。遺跡在今管城區圃田。
郵箱:admin@aa.com
電話:020-123456789
傳真:020-123456789
Copyright © 2025 Powered by mk體育-mk體育在線登錄入口-mksport體育官網